中国发展网

首页 能量要闻 正文

突出特色学科,打造师范强校——访乐山师范学院副校长杜学元

现代服务业

摘要:杜学元:根据学校第三次党代会作出的决议和《乐山师范学院章程》,我校未来的发展愿景是“发挥教师教育优势,适应现代服务业发展和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建设需要,努力建设特色鲜明的应用型本科高等学校”,“争创省属一流大学”。

采访整理/郭  伟  王方圆

中国发展网能量中国平台受权首发

记者:乐山师范学院是怎样一所高校,有怎样的历史?

杜学元:乐山师范学院始建于1978年,2000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由原乐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乐山教育学院合并升格为四川省省属普通本科院校。其办学历史可追朔到1941年创办的四川省立乐山师范学校。2006年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并获得良好等级。2012年纳入教育部“东部高校对口支援西部高校计划”,由武汉大学对口支援建设。今年6月,已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

学校地处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所在地、中国最佳旅游目的地、世界文化名人郭沫若的故乡——被誉为“森林在城市中,城市在山水中”的乐山市,东望乐山大佛,南临大渡河,西眺峨眉山,北接城市绿心,1938—1946年,国立武汉大学曾在此办学八年。学校占地近1000亩,建筑面积43.3万平方米,图书馆馆藏纸质书(刊)184.35万册,电子书(刊)921万册,拥有48个数据库,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673亿元。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6000余人,教职工1182人,其中正高职称137人,副高职称291人,博士124人,硕士617人,省级教学名师4人,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的专家6人,四川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3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5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18人,乐山市各类拔尖、优秀人才32人。有63名教师在武汉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四川师范大学、西南大学等学校担任兼职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

学校设有18个教学院,59个本科专业,涉及文、理、工、教、经、管、法、农、艺九大学科门类。有教授(研究员)职务任职资格评议权学科7个,副教授(副研究员)职务任职资格评议权学科16个。建设有1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项目、1门国家级教师教育精品资源共享课,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226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建设有5个省级教育综合改革试点项目、3个省级应用型示范专业,7个省级特色专业、12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项目,22门省级精品课程、21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7门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2门省级创新创业示范课程、2个省级教学团队、5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项目、3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1个省级“卓越计划”项目。学校连续四届荣获全国普通高校优秀教学成果奖,其中国家级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和二等奖2项,升本以来获省级教学成果奖32项。学校沫若艺术团连续3届获得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一等奖。学校纳入国家发改委、教育部、中国残联“特殊教育学校建设规划(二期)”项目单位,建设有1个国家级特殊教育教师培养培训基地。设有四川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中心、四川省特殊教育教师继续教育培训中心等省级培训机构。学校设有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考点。

学校现有2个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旅游发展研究中心、四川郭沫若研究中心,1个四川省社会科学普及基地——四川世界遗产普及基地,1个四川省重点实验室——竹类病虫防控与资源开发实验室。建设有“西南山地濒危鸟类保护”“互联网自然语言智能处理”“天然产物化学与小分子催化”等3个四川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四川特殊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和四川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研究中心2个四川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省旅游局遗产旅游重点研究基地、“川南地方品种鸡产业化”四川省高校工程研究中心。建有预防职务犯罪研究中心等23个校级研究机构,峨眉山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研究所等2个校级重点实验室。办有《乐山师范学院学报》《郭沫若学刊》《基础教育论坛》等学术刊物。升本以来获得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项,省、部、市级科研奖329项,其中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27项,四川省科技进步奖2项。在郭沫若研究、苏轼研究、旅游研究、世界遗产保护、仿酶催化研究等方面特色较突出。

近年来学校生源质量稳步提升,在校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电子设计、智能汽车、师范生教学技能、课外学术科技作品、大学生艺术展演等竞赛获得突出成绩。建设有乐山市(青年)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和乐山市大学生创新创业俱乐部。

学校注重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与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捷克帕拉茨基大学、英国斯旺西大学等37所国(境)外高等教育或研究机构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共同开展师生交流、联合培养、科研合作、智库建设等活动。学校始终坚持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大力提高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质量。近年来生源质量稳步提升,在校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电子设计、智能汽车、师范生教学技能、课外学术科技作品、大学生艺术展演等竞赛获得突出成绩。

学校在省内外具有良好的社会声誉和广泛的社会影响,先后获得“国家级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全国艺术教育先进学校”“全国五四红旗团委”“省级文明单位”“四川省先进单位” “四川省五一劳动奖”等荣誉,被授予“四川省乡村旅游实用人才开发示范单位”“国家西部旅游专门人才培训示范单位” “四川省依法治校示范校”,连续七次被评为“四川省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先进集体”。历经40年的高等教育发展历程,学校现已发展成为一所立足四川、面向西部、辐射全国的、以教师教育为本、非教师教育并重的多科性地方院校。

记者:学校名称有“乐山”两字,学校在学科方面有哪些围绕乐山发展的?

杜学元:学校名称加上了“乐山”两字,除了立足四川、面向西部、辐射全国、胸怀世界办学之外,也非常重视对接和服务乐山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转型升级,以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和共谋发展的目标。在学科方面,我校涵盖的文、理、工、教、经、管、法、农、艺九大学科门类设置的所属专业绝大部分都有较强服务乐山的能力,有的学科是围绕乐山发展的。如生物学科,在竹类病虫害防治、竹类资源、鸟类学、峨眉山生物多样性、资源昆虫养殖与开发、畜禽特色养殖与防疫等领域形成了研究特色,该学科的教师多立足乐山,面向四川、辐射全国、胸怀世界做研究。又如,我校旅游学科依托乐山大佛和峨眉山两个世界双遗产,紧紧围绕乐山创四川旅游首选地、绿色转型示范市、山水园林宜居城和总部经济聚集区的“四个定位”,开展旅游管理专业、酒店管理专业和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展业的办学,在服务乐山旅游业、城市服务与城乡规划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再如,我校的艺术学科的音乐专业紧紧围绕乐山地方实际开展彝族音乐舞蹈的编创与教学,在传承彝族歌舞文化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编创的歌舞多次走进人民大会堂展演。再如,为了促进基层公共文化的建设,我校与乐山市旅文体新局一起创办了四川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研究中心,立足于该中心,还与乐山市文广新局于2016年3月联合共建了全国首个“公共文化服务与管理”方向班,培养“懂行”“实用”的专门人才,目前两期联建方向班共培养学生100余名。首批50名毕业学员陆续考录聘用到文化事业单位或机构,为乐山“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的实施及公共文化服务事业及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必要的人才资源支撑。该班探索的办学模式、课程资源建设等,既很好服务了乐山“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项目,又在全国率先培养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的专门型人才,具有开创作用。我校服务乐山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从毕业生约有1/5~1/4的选择在乐山就业便可见一斑,由此可见我校的办学在服务乐山建设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记者:作为师范院校,您所在的学校教育学科是如何发展的?

杜学元:我校的前身四川省立乐山师范学校、乐山师范学校、乐山教育学院和乐山师范专科学校都十分重视教育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当时专门建立了教育学科教研组织,开设了教育学、心理学及学科教材教法等课程,尤其是乐山教育学院做了“多层次、多规格、多形式办学特色”探索和“大中专一体化办学模式”探索;乐山师范学校进行了“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办学条件标准化建设”探索、“必修课与选修课结合、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结合、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结合”的“三结合”探索、“必修课务实、选修课入格、教育实践落实、课外活动充实”的“三实一格”探索以及“弱智学校低段儿童的教育与培训”探索;乐山师范专科学校进行了“热爱教育、志在山乡、德才兼备、一专多能”的办学思想探索、“主辅修制”以培养“一专多能”“一师多用”农村初中师资探索以及“校县结合、双向育人”以培养“回得去、留得住”的农村初中师资的探索,等等,在当时四川乃至全国都产生了较大影响。2000年,升格为乐山师范学院以后,教育学科更加受到重视,同年就组建了教育系,2007年将教育系改名为教育与心理学系,2009年更名为教育科学学院,2015年开始设教育科学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和特殊教育学院,现教育学科设有心理学、教育学、小学教育、学前教育、特殊教育和教育康复学6个本科专业和学前教育及听障学生五年一贯制艺术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计算机应用技术4个专科专业。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校教育学科获得了较快的发展。教育学于2010年被评为校级重点建设学科;特殊教育专业是四川省综合改革建设试点专业、四川省卓越教师培养计划专业、四川省首批应用型示范专业;小学教育专业2010年成为校重点建设专业,2015年获批省级“卓越小学教师培养”项目,2016年立项省级农村教育研究高水平研究团队;“学科教学·语文”和“学科教学·英语”领域依托专业均是省级“专业综合改革”重点建设专业或省级特色专业,均获批有省级“卓越教师人才培养计划”项目,等等。拥有学科团队骨干教师30余人,学科队伍中高级职称比例达90%以上,兼职硕博士生导师15人,形成了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和职称结构都比较合理的教师团队。在特殊教育(特殊儿童的心理与教育、特殊儿童干预与康复、特殊教育基本理论与政策)、小学教育(小学学科教学、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初等教育管理)以及学科教学(语文、外语)等领域形成了明显的特色。近5年教育学科团队承担国家社科项目、全国教育规划项目和省部级项目30余项,厅市级项目50余项;获省级科研优秀成果奖10余项、市厅级科研优秀成果奖20余项;科研经费实际到账290余万元,其中国家级科研项目经费150余万元,省部级科研项目经费近70万元。在教育学科研究方面成绩显著,学科骨干教师在《教师教育研究》《课程教材教法》《教育理论与实践》《教育发展研究》《中国教育导刊》《中国特殊教育》《教学与管理》《教育探索》《教育评论》《教学与研究》《现代教育管理》《中学语文教学参考》《社会科学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等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50余部,教材20余部。获得《小学生心理辅导》国家级精品资源在线课程,教师类省级精品课程16门,立项省级特殊教育教师、小学教师、语文教师等4个卓越教师工程项目。曾连续四届荣获全国普通高校优秀教学成果国家级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和二等奖2项,获省级教学成果奖23项。近三年师范类专业学生参加四川省师范生教学能力大赛获得优异成绩,一等奖15项,二等奖22项,三等奖18项。在服务地方和国际教育合作方面也成绩突出。

记者:国家推动双一流建设,乐山师范学院将来在哪些学科方面有所规划?

杜学元:根据《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统筹推进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实施意见》,结合我校实际,按照“学科建设基础是否扎实、学科发展前景是否广阔、学科省内排名是否靠前、学科突破难度是否较低,以及能否达到某个专业硕士点申报条件”等标准,对我校重点学科进行了遴选分析。其中学科基础评价,参照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指标体系,从“师资队伍与资源”“人才培养质量”“科学研究水平”和“社会服务与学科声誉”四个方面进行分析。学科发展前景,根据国家和区域重大战略需求,对各个学科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等方面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进行分析。学科省内排名及突破难度,根据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中省内高校入选情况,结合省内高校相关学科的硕士、博士点情况,进行推断估计。

按照上述思路和标准,最终遴选出我校的“重点建设”“加快建设”和“逐步培育”三个层次的学科建设体系。即重点建设学科为教育学和林学。加快建设学科为社会学、应用经济学、艺术学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逐步培育学科为文、理、工、管、法等学科。当然,我们也会根据社会发展和学校发展的实际,在必要时做适当的调整。

记者:乐山师范学院在产学研合作方面有哪些成果?有哪些服务当地社会经济发展?

杜学元:我校高度重视产学研合作工作。与乐山市、眉山市和武汉大学等开展了战略合作,与乐山市辖区(市、县)及有关市级部门紧密联系合作,在工业、第三产业、城市建设和农村经济发展总体规划和区县经济建设方面提供智力支持,为乐山教育发展提供师资支持。主动建设体现地方特色的科学研究机构和资源,注重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近年来,获得国家授权专利288项,著作权24项,在优质水稻种植、竹蟓虫防治、黄连地膜除草、禽畜粪便循环利用等农业科技的研究和技术转化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建有乐山市(青年)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和乐山市大学生创新创业俱乐部,建有乐山市廉政研究中心、乐山市预防职务犯罪研究中心、峨眉武术研究所、乐山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四川晏阳初研究会乐山分会、乐山师范学院特殊需要儿童康复中心等特色鲜明、直接服务乐山的研究平台。2017年我校与地方对接合作项目就达120余项。

我校在产学研合作方面做出了一定成绩。如我校的四川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研究中心加强了与乐山文化部门的联系,合作培养人才和共同研究课题,为乐山“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我校按中残联定点康复机构标准建设的“乐山师范学院特殊需要儿童康复中心”,直接面向乐山残疾儿童提供服务,已建立教育康复个案近200个,为地方残疾儿童康复做出了积极贡献。学科英语教学团队主持四川省“高中英语送教”项目,在全省10余个州市开展高中英语教师培训活动,指导和培养了以省级骨干教师邓雪梅领衔的“邓雪梅名师工作室”小学英语教师团队。我校特殊教育学院负责完成的《四川省特殊教育教师现状调查报告》、教育科学学院完成的《教育:沙湾先行》教育现代化进程报告(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和《农村教育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人民出版社出版),对乐山乃至四川的教育发展都产生了一定影响。四川郭沫若研究中心陈俐和廖久明等教授多年对郭沫若的深入研究直接服务沙湾郭沫若展览馆的布展和乐山地方课程的开发。我校党委书记杨胜宽教授对“三苏”尤其是对苏轼的长期深入研究,直接服务于眉山市以“历史文化立市”战略。我校图书馆与眉山市“三苏”研究院合作推出的“三苏研究数据库”对眉山市历史文化名城打造给予了有力的支持。我校物电学院与武汉大学、乐山市地震局共建的“电离层与流星探测雷达”实验室,为乐山市气象局和乐山市防震减灾局提供了必要的空间环境监测保障,也为我国空间探测和空间服务提供了必要的观测保障。我校化学学院“污染物控制与资源化利用创新团队”的堆肥化过程中温室气体排放与减排技术和畜禽粪便固液分离技术等,对于乐山乃至四川循环农业的发展有着积极的贡献。我校跨喜马拉雅旅游文化研究中心作为我校与乐山市人民政府、四川大学南亚研究所缅甸研究中心共建的高校智库,致力于跨喜马拉雅地区国际政治关系、经贸合作、文化交流现实性、前瞻性和战略性问题的研究,为政府和企业决策提供参考,对推动中国与跨喜马拉雅国家的区域合作、增强跨喜马拉雅地区人民之间的互信和友谊、促进乐山乃至四川更好地融入“一带一路”倡议及推进跨喜地区命运共同体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

记者:谈谈乐山师范学院未来发展的愿景。

杜学元:根据学校第三次党代会作出的决议和《乐山师范学院章程》,我校未来的发展愿景是“发挥教师教育优势,适应现代服务业发展和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建设需要,努力建设特色鲜明的应用型本科高等学校”,“争创省属一流大学”。

为了实现发展愿景,以学校党委书记杨胜宽教授为首的党委班子提出了六大发展战略。即(1)坚持质量发展战略。“质量是生命线”,学校一切工作都要体现质量、效能原则,必须紧紧围绕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工作中心。“十三五”期间,要着力培养“德才兼备、身心健康、职业能力强”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保持较高的学生就业率、专业对口率,提高学生职业发展潜力。(2)坚持转型发展战略。转型是必然选择,方向是适应产业发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学生成长成才发展需要,目标是提高学校的整体实力和综合竞争力。新的实践需要新的体制机制作保障。加快转型发展,必然要对学校内部治理结构、人事制度、分配制度、后勤保障与服务方式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系统性改革,以新机制激发活力。(3)坚持合作发展战略。主动对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立足学校办学定位,深化区域内的产教融合和校地合作,形成地方政府、行业企业等利益攸关方多赢格局。重点在建立和完善以校企合作为主要形式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构建校企合作规划、合作治理、合作培养的基本格局,将人才培养与行业、企业生产服务流程和价值创造过程有机融合。(4)坚持特色发展战略。着力在学科专业、人才培养、服务地方三大方面打造特色,具有牵引作用的是学科与专业特色。要坚持重点突破,整体推进,强化比较优势,凸显竞争优势;既大力发展特殊教育,推动与特殊教育相关的学科专业内涵建设,形成并壮大特殊教育独特优势与品牌特色,又适应现代服务业发展需要,主动对接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传统产业改造、社会建设和公共服务领域人才需求,构建较为完善且独具特色的学科专业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5)坚持人才支撑战略。加强以提升教师队伍整体水平为核心的人事制度改革顶层设计;探索建立适应学科专业建设需要、分类指导、分级管理、绩效评价相结合的晋升晋级激励机制,进一步完善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和条件。加强“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建设。重视引进高层次人才并充分发挥其在学科建设、科研、教学、服务地方等方面的引领作用。加强干部队伍、管理队伍、服务队伍建设。(6)坚持创新驱动战略。创新的根本是制度机制创新。要充分认识“依法治校”对学校完善治理结构与方式的重要性,把规章制度建设作为一项基础性、根本性和长期性的工作常抓不懈。把创新办学理念、增进民主管理、提高自我管理、鼓励良性竞争、促进师生发展、聚合个体能量作为制度建设的基本原则,激发内生动力和发展活力,使全校干部师生的创造性、积极性得到更好发挥。

坚信乐山师院人一定会凝心聚力,发扬“敢为人先,臻于至善”的乐师精神,围绕“内涵发展、质量提升、特色凝聚”,努力践行“弘毅自强、笃学践行”校训,发挥教师教育优势,适应现代服务业需要,锐意改革,为实现“争创省属一流大学”目标而努力奋斗!

(作者系人民时代期刊中心主任)

责任编辑:孙靖白

蒙自—香港青年交流大会暨2018年七彩云南公益行动启动仪式隆重举行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